翻唱《花房姑娘》 林志炫努力摆脱崔健影响

---北京晚报

  出了新专辑的林志炫在形象上和以前有了稍稍改变:
头发染成了棕黄色、发稍微微卷曲上翘,不仅显得活泼
时尚了许多,而且使他原本白净的面庞更增添了几分欧
化的味道。然而校园歌手出身的纯朴和浓浓书卷气却未
变,看上去一点也没有35岁男人的世故。但是看看他这
张继1995年《一个人的样子》之后的第二张翻唱专辑
《擦“声”而过》中的曲目:张学友的《离人》、崔健的
《花房姑娘》、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80年代
红蚂蚁的《爱情酿的酒》……你大概就可以了解,
林志炫也到了怀旧的年龄了。不似少年的轻狂,
而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有些东西错过了“第一次”,
但不能再次与它“擦声而过”。

  翻唱别人的歌曲实际上难度并不亚于首唱原创歌曲,
因为听众往往会去拿翻唱和原唱进行比较,而且原来钟
爱这首歌曲的歌迷很可能很难接受别人对它进行改变。
那么,林志炫何苦做这种难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呢?
“我这人喜欢接受挑战,并且希望做出自己的创意。
而且你也可以把这张专辑当作是我把这一阵子对音乐的
想法和感动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你可听出来这一段时间
除了我自己做的音乐之外,我被那些歌曲感动过。每当
我听到让我感动、并有和原唱诠释不一样的想法时,
就会把它做成小样。这个专辑中的歌就是制作小组从
我五十多首小样中挑出的,他们认为是我唱得好听又
不失个人风格的歌曲。”

  专辑中的十首翻唱歌曲,都是十年以上的老歌,
而且有一些大家也并不太熟悉。这其中最有名的、
也是惟一一首林志炫翻唱的内地歌手的作品,就是
崔健的《花房姑娘》。不管曾经多么火爆的歌曲,
既然此歌者已不是彼歌者,此“姑娘”也必然不是
彼“姑娘”了。“崔健原来的感觉是比较摇滚的,
唱腔很浓很烈。而我选择了用比较乡村的、轻松的、
慵懒的方式去诠释它,去找到我自己的感觉。唱完
以后我很开心,因为我完成了一个和原来作品完全
不一样的东西,算是一个我自己觉得相当成功的
翻唱吧。”崔健的歌曲林志炫还喜欢《一无所有》,
但是他觉得翻唱《花房姑娘》更能找到自己要的
感觉。并且,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的创意,在决
定翻唱这些歌之后,林志炫就有意地避免去听原
来的歌曲,尽量不去思考“怎样用我的声音去唱
他的歌”,而是把每一首都当作新歌来唱。


林志炫:真的很喜欢翻唱
---北京青年报


  距离上一张新歌+精选的《单身情歌》一年有余,
林志炫交出的居然是一整张的翻唱专辑《擦声而过》。
齐秦曾经这么干过,但那是倚老卖老。莫非在歌坛新人
的压迫下,还算是中生代的林志炫已呈老态?

  听过专辑后,担心少了一半。林志炫的翻唱充满了
迷人的声音表现力,怀旧感和新鲜感同时扑面而来
(这算是翻唱应有的境界吧)。剩下的一半担心就是:
翻唱已不再时髦,而且有些声名狼藉,《擦声而过》
未必有乐观的市场前景。迪克牛仔唾沫四溅的“口水歌”
可以投机取巧,而真正用心的翻唱却可能费力不讨好。
林志炫的勇气值得钦佩,但他还需要碰碰运气。

  其实仔细想想,《擦声而过》倒也来得不算唐突。
林志炫跟别的港台歌手不大一样,别人翻唱,很可能
是因为邀不到好歌的权宜之计,而林志炫是真的很喜欢
翻唱。早在“优客李林”时代,林志炫就热衷此道,
只不过当时是翻唱英文歌,《WithoutYou》、
《AllOutOfLove》、《OceanDeep》都是拿手曲目,
“优客李林”也被人称为“台湾的AirSupply”。
“优客李林”散伙后,林志炫与老东家“百代唱片”
合作的告别专辑《一个人的样子》竟也是一张翻唱
专辑。在专辑中林志炫突破了“优客李林”时期
“城市民谣”的局限,展示了他把握多种风格的
能力,为自己的单飞铺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
借助《你的样子》、《我愿意》、《哭砂》等这些
华语流行乐的经典曲目,他成功地走出“优客李林”
的影子,树立了崭新的个人形象。应该说,
《一个人的样子》是一张从企划到制作均相当出色
的翻唱专辑。而在去年的精选集《单身情歌》中也
收录了林志炫翻唱那英的《征服》、王菲的
《我也不想这样》、张震岳的《怎么办》的现场
版本。可以这么说,在林志炫名下的“曲库”中,
经他翻唱和由他首唱的曲目数量几乎相差无几。
一个歌手如此喜欢翻唱,除了是对自己嗓音和
诠释歌曲能力有充分自信外,恐怕没有别的解释。

  一张好的翻唱专辑,选歌非常重要,
《擦声而过》所选的歌时间跨度在十年以上,
有些歌现在的“新新人类”恐怕连名字都没听
说过,但对“听龄”有些年头的歌迷来说,
“林志炫版”的《花房姑娘》、《爱情酿的酒》、
《离人》、《不要问》、《野百合也有春天》
还是很有“听头”的。与颇具颠覆性的另一位
“翻唱高手”庾澄庆的策略不同,《擦声而过》
的编曲并不花哨,别样的味道都在林志炫的
声音里。

  尽管翻唱已不那么时髦,但它仍会作为
流行音乐的一种形式存在下去,因为虽然每天
你都有机会与许多歌“擦声而过”,但只有
很少能成为你的“知音”。

文/胡力涛